华为海思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技术层面
- 算力持续提升压力: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更高等级发展以及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对芯片算力需求不断激增。像英伟达的 Drive Orin 算力达 254TOPS,下一代 Drive Thor 预计有 2000TOPS,特斯拉也在持续提升 FSD 芯片算力,华为海思需不断提升算力以保持竞争力。
- 新型架构适应难题:Transformer 等全新网络架构兴起,对芯片设计带来巨大挑战,海思芯片需要对 NPU 架构、算子设计进行优化,还需重构 SOC 系统带宽以满足大数据量计算需求,同时要兼容 CNN 和 Transformer 等不同类型网络。
- 工艺制程受限:华为目前在 12nm 及以下制程的芯片代工方面存在困难,先进制程工艺的限制影响了芯片集成度、性能和功耗等关键指标的提升,进而限制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 车规级标准严格:车规级芯片标准大多基于欧美经验,对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极为严格,如要满足 ISO 26262 等标准。海思芯片需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这些标准,确保产品在复杂的汽车环境中能稳定可靠运行。
市场层面
- 市场竞争激烈:英伟达、特斯拉在智驾芯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英伟达的 Drive 系列芯片被众多车企采用,特斯拉的 FSD 芯片也仅用于自家车辆形成闭环优势。此外,国内的蔚来、小鹏、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自研智驾芯片,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 合作推广不易:部分汽车制造商对华为存在防范心理,担心华为过于强势或未来可能造车,合作意愿不高,像上汽就曾表达过不愿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态度,这给海思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市场推广和应用带来阻碍。
- 成本控制挑战:在自动驾驶市场,成本是重要因素。一些车企为降低成本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芯片方案。海思芯片若要扩大市场份额,需在保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
数据层面
- 数据量和质量要求高:端到端模型对数据量和质量要求极高,华为原有的路测数据只有少量可用,需要大量采集和标注高质量数据,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自动驾驶产生和使用大量数据涉及用户位置、驾驶习惯等隐私信息,海思芯片需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恶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