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程序指令存储地址和数据存储地址指向同一个存储器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宽度相同,如英特尔公司的8086中央处理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都是16位宽。
冯·诺伊曼结构与储存程序型电脑是互相通用的名词,其用法将于下述。而哈佛结构则是一种将程序资料与普通资料分开储存的设计概念。
储存程序型概念也可让程序执行时自我修改程序的运算内容。本概念的设计动机之一就是可让程序自行增加内容或改变程序指令的内存位置,因为早期的设计都要使用者手动修改。但随着索引暂存器与间接位置存取变成硬件结构的必备机制后,本功能就不如以往重要了。而程序自我修改这项特色也被现代程序设计所弃扬,因为它会造成理解与除错的难度,且现代中央处理器的管线与快取机制会让此功能效率降低。
从整体而言,将指令当成资料的概念使得组合语言、编译器与其他自动编程工具得以实现;可以用这些“自动编程的程序”,以人类较易理解的方式编写程序[1];从局部来看,强调I/O的机器,例如Bitblt,想要修改画面上的图样,以往是认为若没有客制化硬件就办不到。但之后显示这些功能可以借由“执行中编译”技术而有效达到。